中性原子阵列

报告题目:中性原子阵列

报告人:吕旭东 研究员(中科院上海光机所)

报告时间:2025.5.23(周五)下午5:00

报告地点:光电所二层报告厅

报告摘要:  

量子计算是一种全新的信息处理方式,它基于量子力学的原理,与传统的基于经典物理定律的计算方式截然不同。量子计算机的一大优势是它的并行计算能力,即可以同时处理大量可能的计算路径,为复杂的计算任务提供了指数级加速的可能性,成为突破摩尔定律的可能方案。比特数是衡量量子处理器计算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扩大量子处理器规模也是最难的挑战之一。

光镊阵列这一技术在过去几年中对原子和分子物理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这次报告将介绍利用光镊阵列中捕获原子的方法,将比特数创纪录地提升到6100个。这比现有的其他量子计算技术路径高出一个数量级。同时,此工作实现了常温下约23分钟的真空寿命(约为此前纪录的3倍),相干时间13秒,创纪录的99.9914(1)%的成像保真度和 99.98952(1)%的成像存活率。在此基础上,实用量子计算成为可能。此次报告还将介绍一种中性原子量子机的架构。

此外,这次报告将介绍基于中性原子平台的高效的量子纠错技术,从而实现高质量的逻辑比特。最后,报告也将展望中性原子量子计算的未来发展方向。

报告人简介:

吕旭东是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他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的研究着重于量子科学,尤其是量子计算。吕旭东博士在加州理工负责的研究实现了目前国际上最大量子处理器(约6100量子比特),以及最长的光镊中原子的寿命。他也担任国际知名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的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