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研究所简介

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创建于1984年,长期从事量子光学基础研究及光量子器件应用开发,是国内最早开展量子光学研究的单位之一。2002年以光电所为主体建成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光学国家重点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承办有全国性学术期刊《量子光学学报》。

多年来,研究所注重学术梯队的培养,形成了以院士、杰青、**等国家级人才为核心、中青年学者为骨干、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研究团队。团队聚焦量子科技前沿领域,发扬“攀登、奉献”的科学家精神,积极承担国家重大、重点任务,不忘初心、团结奋进,在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研究方面取得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为国家战略发展及地方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一、科研团队

研究所现有工作人员6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获得者1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获得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特聘教授2人,青年**2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计划5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3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5人,美国光学学会特殊资格会员(OSA Fellow)3人。曾获2007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1年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2004年山西省创新团队,2005年教育部创新团队,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012年研究群体得到二期延续资助,2017年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19年光电研究所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20年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养了300余名博士、硕士等高级专业人才服务到社会各个行业。

二、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所长期从事三个方向研究工作:量子光学基础和应用、光与原子相互作用、以及全固态激光技术和光量子器件,并取得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优秀研究成果。1)实验获得明亮EPR纠缠光束,并利用明亮EPR光束先后完成了连续变量量子密集编码、三组份纠缠连续变量的可控密集编码、连续变量无条件量子纠缠交换、连续变量四组份Cluster态及GHZ态等实验,此系列创新工作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并将在国家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2)以非经典光场和冷原子的研究工作为基础,在腔量子电动力学、单原子控制、超冷原子包括BEC和费米气体量子新物态、原子相干效应等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方面取得多项重要进展,为探索量子态制备、存储与操控的新方法,发展和完善实用化量子信息处理系统奠定基础。其中,超冷费米气体量子调控研究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在进行基础研究的同时,研究所加强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创新,将部分研究成果转化为高科技产品,“全固化单模单频绿光激光器”获200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推动了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研究所建立了基础研究成果向高新技术产品转化的研发基地,先后将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研究成果-系列功率单频激光器、连续变量量子纠缠源与压缩源转化为稳定可靠产品,完成了连续变量保密通讯样机研制。满足实验室需求的同时提供到国内外相关科研单位,推动科技进步,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科研项目及成果

研究所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00余项。其中:作为首席单位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3项,承担及参与973课题20项;国家“863”计划课题2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项并获二期延续资助;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5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5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6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面上及青年项目120余项;省部级项目200余项;横向及其他项目50余项。科研成果在Nature及其子刊、Sci.Adv.、PRL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10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含5项美国发明专利),多项成果转化成高科技产品,开发全固化单模单频绿光激光器等系列产品10余种,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学术交流

研究所在发展中重视学术交流,在国际上先后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著名量子光学实验室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具有实质性的学术交流和学术互访关系。近年来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200余人次来实验室交流访问,主办了“第五届亚太量子信息国际会议”、“原子与光子的量子操控国际研讨会”、“中以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及超冷气体中的相关物理现象会议”、“第六届冷原子物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活动,交流学习的同时提高了国际影响力。